清代

【四季平安浮雕】

本宮三川殿龍虎門門柱兩旁,各有一組石雕為置於几案之上的花瓶,瓶中之花為春夏秋冬四季之代表花卉,意為「四季平安」(四季瓶案)。因為以前沒有照片可供石匠參考,因此有的浮雕看起來有些抽象,不過好在這些石雕上方士林的文人都有提字留下答案:國色天香種獨奇(牡丹)、不染淤泥異種芳(蓮花)、惟弓黃花晚節香(菊花)、枝繁似桂味勝名茶(茶花)。

清代

【清代石獅】

本宮三川殿正門門口放置的石獅,為清代的作品,雖然沒有刻有年代,不過以其工法、造型、斑駁的痕跡,能確定牠們是一對上百年歷史的老石獅。古今石獅的不同,在於老石獅公獅開口,母獅閉口,呼應古代「男主外、女主內」的社會型態;而現今石獅公母獅均開口,也象徵了兩性平等。

清代

【清代龍柱】

正殿蟠龍龍柱是清光緒年間的作品,由龍柱上的落款即可知道,為貢生潘盛清暨潘姓一同敬獻,由潘家舉人潘成清盥題,此龍柱的造型和三川門前的大致相同。由這對龍柱的位置可知,潘家在八芝蘭的影響及名望。

日治及光復後

【正殿交趾陶】

本宮屋頂上除了有剪粘的裝飾,於民國九十年的翻修,聘請本地陳專友之子陳義雄與嘉義新港月眉的林明必負責施作。在三川殿內的彎拱門上,亦有精巧的泥塑及交趾陶;而正殿內通往過水廊的彎拱門上之交趾陶,更是堪稱一絕,保留了本宮最為精美之交趾陶壁堵,龍邊故事主題為《白蛇傳》之〈水淹金山寺〉;虎邊為《封神演義》之〈九曲黃河陣〉,為日治時期昭和五年(1930)的作品。

日治

【木雕對場作】

本廟在日治時期重修木作的施工,正殿聘請了陳己元及石天養兩人;東、西室土木則由邱金地、蔣鹽生及曹石頭、張老垂兩組人馬負責,此即所謂之「對場作」,因此站在本宮之中軸線上左右比較,皆能看出匠師不同的工法,值得駐足仔細欣賞。

日治

【木雕結構】

三川殿內部是一「二通三瓜」式的建築架構,而因分場對作的關係,最上層的斗座(瓜筒),龍邊的刻成一蟾蜍狀;虎邊的則雕成一位飛天仙女的樣貌。

日治

【正殿竹葉詩】

為昭和年間的石雕,作品為竹葉拼成詩句,若不仔細看,會以為只是個普通的石雕而已,如果沒有仔細的觀察,很容易錯過!民間傳說,關羽善畫竹,張飛善畫美女。張飛的美女畫沒有傳世,關羽畫竹倒是有一幅,雖然應該是後人之作,有一幅有名的「關帝詩竹圖」,傳說就是關羽畫給曹操的,風雨竹上面的竹葉拼成「不謝東君意,丹青獨立名,莫嫌孤葉淡,終久不凋零。」

日治

【祈求吉慶堵】

本宮三川殿口左右兩側石雕,左側將軍和童子手持「旗」、「球」,而右側將軍和童子手持「戟」、「磬」,即諧音「祈求吉慶」,替信眾祈求平安、吉祥如意。

光復後

【戲台】

本宮戲台又稱「効忠閣」,於民國四十三年建造完成,堪稱全臺灣唯一三座並排而立的戲台,農曆八月初八日落成當日,由士林街集英社北管團體負責開台首演。據耆老描述,早年酬神戲曾同時上演三棚戲拚場演出。民國四十四年為慶祝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六十八歲華誕,由士林鎮長丁雲霖邀請同鄉之北港集雅軒至本宮効忠閣登台演唱。今戲台除演戲酬神用途之外,本宮春秋禮斗法會也布置成天公壇公信眾參拜。

光復後

【門神】

本宮三川殿門神為臺南名師陳玉峰(1900~1964)於民國四十九年繪製的,其畫風人物較為溫文儒雅、面部飽滿圓潤,雖然台北市的眾多寺廟古蹟當中,曾留有他的畫作,但多於近年的整修當中,已重新聘請其他名師(或為其子陳壽彝)代筆,故在本市來講可說是碩果僅存的。另外在龍、虎門廳的部分,為高雄卓福田所繪的四大天王,比較三處之門神,即可看出其不同的風格。亦有拚場的意味,其畫作在同屬士林寺廟管理委員會的惠濟宮也有他畫的門神。

光復後

【神龕木雕】

民國五十九年開始,本宮正殿及左右護龍神龕陸續增加,並由北部木雕名師黃龜理(1903~1995)率徒雕造,其風格精緻細膩,架勢有力,正殿內的作品更是規模鴻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