宮主祀天上聖母——媽祖,故又被稱為「士林媽祖」、「新街媽祖」。創建年代為清嘉慶元年(1796),據《淡水廳誌》記載:「天后宮,……,一在芝蘭街,嘉慶元年業戶何錦堂獻地捐建。」蓋芝蘭街乃商業雲集之地,因物資往來需靠水路運輸,故建天后宮以祈求媽祖保佑航運安全。迨咸豐九年(1859)發生漳泉械鬥,芝蘭街連同天后宮被泉州人焚燬,仕紳潘永清力主於下樹林今址重建八芝蘭新街,並以「井」字型為街廓,街之中央由「曹七合」獻地設為廟址。至同治三年(1864)方始重建,竣工後稱「芝蘭宮」。光緒元年(1875)至光緒六年,再度由潘盛清等人士將廟擴建為兩進式之廟宇,並正式命名為「慈諴宮」。(諴音:ㄒㄧㄢˊ)

治時期本宮曾為八芝蘭公學校分教場(今士林國小)、士林信用組合辦公室(今士林農會),乃集宗教、教育、經濟為一體的信仰中心。昭和二年(1927)士林寺廟管理人潘光楷等人發起大規模之修建,成立「慈諴、神農宮兩廟改築委員會」,當時將本宮改為九開間式的廟宇,即將龍虎門廳由馬背式屋脊改為三川脊式,木雕、正殿跤址陶部分聘請兩組不同藝師擔綱,因此本宮左右木雕風格不逕相同。臺灣光復之後,於民國四十三年增建三座並排而立的戲檯,為全臺灣獨一無二。民國五十九年開始,本宮正殿及左右護龍神龕陸續增加,並由北部木雕名師黃龜理率徒雕造。爾後,於民國五十八年、六十四年和九十年,都有過修繕的記錄。由於廟內建築仍保持日治時期修建之樣貌,故於民國七十四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。本宮近年欲利用廟後方的空地,籌備興建「文史館」以保存歷史文物及辦公空間,民國一○四年3月12日興工動土,預定於三年後竣工完成。